算算"居住成本"决定是否做"房奴"
2008年3月12日
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不同买房态度的故事,是几年前国人购房的启智教育范本;万科王石目前提出“四十岁前不买房”理论,让众多“房奴”验房师如遭当头棒喝。
究竟何去何从?要不要做“房奴”?“买房实干家”老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。
鼠年春节,约朋友小聚。老田提出的一个问题竟难住了不少上海人,只有打工的小保姆回答正确。老田的问题是:你知道你的居住成本吗?
大学退休的老金回答:我家的2套房子都是单位分配的,我自己只花2万多元买了售后产权,现在每年交360元物业管理费,每天的居住成本应该是5角钱吧。隔壁开出租车的小王回答:我家的房子是自己买来的,自己住自己买的房子,哪来的居住成本呀。在楼上做钟点工的小保姆回答:我和我老公从安徽来上海打工,我们在宝山租的房子,每个月的租金是600元,这就是我家的居住成本吧?老田说:“恭喜你,答对了。”
上海人知道自己居住成本的人很少,外地来上海打工的人,因为大都是租房子住,人人都知道自家的居住成本是多少。
居住成本,这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问题,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。
天下没有白住的房子
近几年上海的房产价格居高不下,人们每每谈到房子,大都把目光集中到房产投资上,而对于自己家的自住房并不怎么在意。在我们上海,和老金、小王持有同样观点的人很多,他们大都认为自己买房自己住,根本就没有居住成本。
其实,生活中的每一个人,都存在着居住成本,只是因为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“安家必置业”观念,把“家”当成了人生的必备品,而居住成本这个概念,早已被一个“家”字验房师替代了。
老田有两个朋友,就吃了没有核算居住成本的亏。
老同事李先生:2004年结婚时,他贷款60万元在闵行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。房子宽敞,装修也豪华,令人羡慕得不得了,新娘子更是满意得无话可说。2007年10月,李先生的工作单位撤离上海,李先生便换了一个单位,工资却比原来少了一半,为了还按揭贷款,他不得不让在家当了三年全职太太的老婆也出来打工。李先生对此无限感慨:因为买了一套大房子,我在老婆面前很没有面子。
未婚青年小赵:2005年在中远两湾城买了一套两室两厅的房子,留作将来结婚用。这两年房贷利率上涨,小赵为了缓解还贷压力,把房子租给了一个外地人。有了租金补贴,还贷自然轻松了许多。可是好景不长,去年年末中远两湾城治理群租房,小赵的出租房成了重点治理对象,物业、公安、居委会三天两头